关于对《乐鱼手机入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 发布机构:开发区管委会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政策解读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索引号:730240591/2020-05843
近日,开发区综合办公室印发了《开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背景材料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020年6月,由区社会事务局牵头制定了预案,通过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区管委会研究决定,由开发区综合办公室印发。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开发区行政区域内、毗邻县(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三、主要内容
《开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共分8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则。明确编制目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适用范围、工作原则、提出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工作原则,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为应急体系及职责。成立开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社会事务局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和演练,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
第三部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社会事务局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根据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响应级别的预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四个预警级别。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第四部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和终止。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后,市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在国家、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后,市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省政府或者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后,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落实有关控制措施。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后,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者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由乐鱼手机入口或者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省政府或者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政府或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市、区)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县(市、区)政府或者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第五部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善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社会事务局在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后期评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以及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抚恤和补助。对征用物资、劳务给予一定的补偿。
第六部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保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重点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物资核经费保障等内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七部分为预案的制定。本预案由区社会事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区管委会批准后实施。
第八部分为附则。主要对预案中的名词术语、解释部门和实施时间做出说明。
文件链接: